| 系所 | 姓名 | 論文名稱 | 
| 傳播碩 | 吳奕均 | 鬼片為何恐怖?姚鳳磐恐怖電影之接受分析研究 | 
| 傳播碩 | 陳品丞 | 從旁觀痛苦到參與苦痛:見證社群中介的創傷 | 
| 傳播碩 | 陳品丞 | 媒介化的社會運動:一個行動者網路取徑的嘗試 | 
| 傳播碩 | 陳瑜 | 中國大陸體育綜藝節目的人文精神之體現:以《來吧冠軍》為例 | 
| 傳播碩 | 張蔭淥 | 即時新聞下的女性新聞工作者之科技使用研究 | 
| 傳播碩 | 江建璁 | 相信我,我是「真」的柯文哲:從「本真性」觀點探討社交媒介的政治人物形象 | 
| 傳播碩 | 江建璁 | 「社會物質性」作為概念:以觸控式螢幕的社會物質性為理論考察 | 
| 傳播碩 | 趙敏雅 | 分辨消息的真偽:電視新聞工作者查證網路素材之行為 | 
| 傳播碩 | 馬麗昕 | 從傳播學術期刊看台灣傳播學術研究30年發展:以新聞學研究為例 | 
| 傳播碩 | 黃馨儀 | 從傳播學術期刊看台灣傳播學術研究30年發展:以新聞學研究為例 | 
| 傳播碩 | 陳懷瑜 | 從傳播學術期刊看台灣傳播學術研究30年發展:以新聞學研究為例 | 
| 傳播碩 | 蔣與弘 | 回歸自身-關於傳播與人文的書淺思索 | 
| 傳播碩 | 李家安 | 修圖文化正夯-探討自我客體化與性別間APP修圖行為的相關性 | 
| 傳播碩 | 趙慶翔 | 運動場館作為政治競技場:國民黨到柯文哲市府的「大巨蛋」論述鬥爭 | 
| 傳播碩 | 黃曉琪 | 聽老人說畫:高齡者家庭繪畫中的生命故事與自我認同 | 
| 傳播碩 | 黃曉琪 | 畫中有話:論畫畫如何擴充敘事研究之方法 | 
| 傳播碩 | 潘乃欣 | 新聞學系畢業生的非新聞職業決擇歷程 | 
| 傳播碩 | 羅靓 | 電商直播的使用與滿足研究 | 
| 傳播碩 | 周婧雯 | 青少年短視頻APP使用行為、成癮及預測因素的初探性研究 | 
| 傳播博 | 蔡依霖 | 從傳播學術期刊看台灣傳播學術研究30年發展:以新聞學研究為例 | 
| 傳播博 | 蔡依霖 | 大型運動賽事中的城市形象與戀地情節:以視覺語藝分析2009高雄世運與2017年台北世大運之形象廣告 | 
| 傳播博 | 金麟 | 誰是陸生?批踢踢上的陸生健保討論之研究 | 
| 傳播博 | 金麟 | 移動時代的適地性媒介研究:媒介地理學視角 | 
| 傳播博 | 金麟 | 年輕世代的行動攝影實踐與美感想像:以 Instagram 使用者為例 | 
| 傳播博 | 伊強 | 試分析「中層理論」出現的背景及對傳播理論創新的啟發 | 
| 傳播博 | 田詩薇 | 以「中間景觀」做為新媒體研究的空間取徑:INSTAGRAM的景觀初探 | 
| 傳播博 | 柯籙晏 | 不要講幹話!初探台灣社群媒介中的「謗王」現象 | 
| 傳播博 | 陳鴻嘉 | 雙底冊電話調查中手機與住宅電話的樣本配置:調查成本的觀點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