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「傳播導論」暖身課程 傳播碩生初顯身手表現嘉許
傳播學院研究部於8月26日及27日一連兩天舉行傳播碩士班「傳播導論」課程,共有五十四名新生參與。課程一開始,由傳播學院副院長兼研究部主任林芝璇教授以自身學經歷為起點,勉勵新生在研究所階段勇於嘗試跨領域探索,培養興趣與潛能,並從過程中累積經驗,逐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研究與職涯方向。她期盼同學們在未來的研究旅程中,不斷開拓,並收穫豐碩成果。
圖一、傳播學院副院長兼研究部主任林芝璇教授
為了協助新生快速適應學習環境,本次課程特別安排於入學前夕,除介紹政大傳播學院的環境、課程設計、師資陣容、修業規定及各項資源外,並依學生規劃的學習領域分為五大方向:「互動傳播與科技」、「內容設計與創作」、「策略與創意溝通」、「傳播與文化」以及「新聞」,再進一步劃分為九個小組展開交流與討論。同時,也邀請學長姐分享就讀經驗,透過同為學生的視角,協助新生規劃個人學習歷程,為研究所生活奠定基礎。
圖二、碩士班新生上台報告
在新生自我介紹與小組分享的環節中,各組創意無限,有同學以自身形象設計了像素小人,別出心裁地呈現個人特色;也有小組發揮音樂才華,自行作詞作曲完成了一首MV,為現場帶來了驚喜與掌聲。除了形式上的創意,各組關注的傳播議題同樣百花齊放,主題廣泛且具前瞻性,不僅有AI跨領域應用、人機互動、AR/VR技術與UI/UX設計,也關注到復古風潮、KOL內容行銷、性別議題,甚至還探討到近期爆紅的Labubu現象背後的成功模式。這些新穎且多元的研究方向,不僅展現了同學們對傳播領域的高度熱忱,更預示未來在學術研究與實務應用上將迸發出多樣的火花。
課程亦規劃多場專題講座,多位師長分別從不同面向帶來分享,為新生提供豐富啟發。碩一新生導師康庭瑜副教授以輕鬆幽默的方式自我介紹,提到自己雖然常被形容為「書呆子」,卻也會在困境時從閱讀中汲取力量,提醒同學們即使再優秀的人也都會面臨挑戰,她也點出大學階段多是被動接受課程內容,而研究所則需要培養知識產出的能力。最後,老師期許同學們,無論是因為熱愛學術或希望有所作為而選擇研究所,都能在這裡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。
圖三、碩士新生導師康庭瑜教授
圖四、碩士班新生與導師大合照
隨後,傳播學院副院長暨新聞系主任王淑美教授以自身研究專長為例,向新生分享文化研究的特色與視角。她指出,研究題目往往可從日常生活出發,甚至眼前所在的空間都能成為分析的對象。透過這樣的說明,她希望同學們理解,研究並非僵化或單一的過程,而是能以多面向展開思考,逐步找到屬於自己的研究取徑。
圖五、副院長暨新聞系主任王淑美教授
副院長暨廣電系主任黃俊銘副教授則從學院資源切入,介紹了涵蓋多種面向的整合實驗中心。他表示,雖然這些場域目前主要由大學部學生使用,但未來期望能逐步開放給碩博士生運用,以促進跨層級的發展,並為學術研究與專業實作提供更堅實的支撐。
圖六、副院長暨廣電系主任黃俊銘副教授
亞際文化研究碩士學位學程主任陳儒修教授,則進一步強調課程的跨領域與跨校際特色,並向研究生介紹相關的國際合作資源,例如每年舉辦的暑期密集班與研討會。他同時也預告了即將登場的一系列精彩講座,鼓勵有興趣的同學積極參與,以加深對不同文化與學術議題的理解。
圖七、亞際文化研究碩士學位學程主任陳儒修教授
除師長的專業分享外,研究部也特別安排學長姐與新生面對面交流,就修課經驗、研究與教學助理工作、實習參與、學術投稿以及論文撰寫等議題提供建議。其中,一位剛畢業的學長以生動的比喻分享自己的論文經驗:他將論文題目視為登山口,指導教授則是陪伴引領的嚮導,撰寫過程中各種資源則好比登山所需的工具,而最終完成論文、順利畢業,便如同登上山頂。這樣的分享不僅讓新生們印象深刻,也更具體體會到研究所學習雖然充滿挑戰,但只要善用資源、依循導師指引,終將登頂成功、達成目標。
圖八、碩士班學長分享
最後,芝璇主任特別新增「國際移動」的介紹環節,向新生們分享政大所提供的多元資源與自身發展機會,內容涵蓋雙聯學程、出國交換與實習、國際研討會、國際影展等,鼓勵同學們在修課與研究之餘,善用跨國交流的管道,拓展國際視野並累積經驗,同時也強調,這些資源將有助於新生在學術與實務上建立更廣闊的格局,並為未來發展開創更多可能性。
為期兩天的「傳播導論」課程在緊湊而充實的安排下圓滿結束,期盼新生透過此次經驗,更深入認識學院環境與課程規劃,並對即將展開的研究與學習生活懷抱期待。
圖九、碩士班新生與師長大合照